漠河舞厅背后的故事

      近日,一首名叫《漠河舞厅》的歌曲走红网络,《漠河舞厅》旋律悠扬复古,歌词文艺浪漫,并由音乐人柳爽的歌声为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大雪纷飞的北方小城——漠河。
《漠河舞厅》的背后,讲述的是火灾中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位名叫张德全(化名)的老人,妻子在1987年的举国震惊的“五•六”漠河特大火灾中遇难,妻子生前喜欢跳舞,两人经常在如今漠河舞厅旁边的旧仓库中学习舞蹈,此后34年,他未再婚。两人生前也没有子女。张德全老人用在漠河舞厅独舞的方式,来纪念亡妻。
到底是什么原因,把这首一年前的歌曲,推到了网络的浪尖上呢?我认为情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歌曲背后的浪漫故事,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歌词中“极光出现的村落”是国内唯一能见到极光的漠河,“深夜放烟火”则暗示着当年大兴安岭的大火,映射着老人的过去,漠河的过去,当一首歌、一座城市被赋予了背景故事的浪漫意义,爆红似乎也不再困难。
近几年,因为一首歌曲的爆红,使大众对一座城市产生浓厚兴趣,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赵雷的一首《成都》使网友和游客们,纷纷找到成都小酒馆拍照打卡,郝云的《去大理》也让人们对大理古城、清板石路无限向往。
那些被唱进歌曲的城市,都足以直接影响外地人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或是直接带动旅游热,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样的机遇更多来自于社会对音乐文化的重视,社会主动接受音乐文化,不仅能让音乐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与关注,从而有了提升作品水平的动力,促进音乐产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外来机遇,发现潜在机遇,创造全新机遇,打造城市自身“文化名片”,快速接触年轻群体,拉动城市新型经济,让城市充满活力。通过多方面资源整合与合作,将音乐文化以创新的形式消化并输出,使人们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让音乐成为城市长生不老,持续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