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胜在哪里?

  在国内,我们经常对组装车与进口车之间的质量差别感到困惑,因为零件基本上是一样的,为什么质量会相差许多?
  丰田车间中有很多自动化设备,包括机器手,但我们的翻译,过去曾经在国内著名汽车厂工作过,他对我们说,实际上,我们的国内的汽车厂,设备已经不比丰田差,因为很多都是近几年进口的设备。
  有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写的,我与汪先生是好友,我觉得他写了质量的“点”的层面,也就是就单个的人来说,质量源于我们对细节的关注。但在丰田的车间里,作为一个管理专家,我去问一些关于流程,关于协作运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组装与原装之间的差别,可能的在这里,也就是我们可以进口设备,但我们无法进口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
  举个例子,同去的日本专家指着我们头上的4只灯泡问我们,那是做什么的?我注意到,4个灯泡对应着3/4,2/4,1/4,10秒。专家告诉我们,这是生产节拍,比如我们去的车间是4分钟左右生产一辆面包车,相应的灯亮,就说明这个节奏出了问题。
  同样,在墙上,有两个钟,一个是正常的钟,表明时间,另一个是生产线停止才走的钟,大家都知道丰田是实行故障拉线停产体制,只要哪一个人觉得有问题,面前就有一条绳,拉一下,整个线就停下来了。而一旦停止,那么另一个钟就开始走了。
  像这样的VI化管理,在丰田的运营管理体系中,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每一个零件上面,必有相应的“看板”,公司还有总的看板室。丰田很注意节约,手套用过了,都集中在一起清洗再用。但在丰田的墙上,到处是空的表格纸,完成了,有标记,没有完成,或者完成得有问题的,必然在墙上体现出来。
  甚至在车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真机,后面检验部门发现问题,直接就用相机照下来,在上面写明问题,然后传到这儿,然后立即上墙。作为一个用户,我就在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发现,我刚好买了这辆车,那我会对丰田有什么想法?
  在车间,年轻人居多,一线基本是男人,但很多在工作帽的下面却是长发,我想日本的年轻人是很新潮的,如何让这些新潮的年轻人如此敬业?关键一定是它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文化。
  事实上,在丰田现场,几乎到处是“看板墙”,以及各种标明“看板”的盒子,我问日本专家,凡做事基本上就要填写这些表格,员工不反感吗?专家回答说从利润的角度,明确看板是节省成本、减少浪费的“平台”,然后通过结果让员工懂得,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收入增加,工作效率提高,自然就坚持下来了。
  与我一起去的锡恩的同事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见地,他说,看板把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做到无缝连接,让你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人发挥的惟一的空间,就是如何把节点做得更加无缝。按我的说法,看板就是一个流程平台,这个平台从管理上讲,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平台化与VI化,东方文化中最要命的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帮派化,人际关系太复杂,结果管理就只能靠能人或强人。
  看来,组装不如进口,的原因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毛主席说得对,决定胜负的是人,不是武器。我在丰田这些天,就在想中国人是智慧的民族,我们如何把这种智慧融入我们的制造体系中?
  出路仍然是要从体系上找出路,这种体系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与国情,而这恰好就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与员工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些咨询公司能够活下来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