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 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 衣江,在四川峨眉山东北。
【鉴赏】清秋时节,半轮皎月依山而 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诗从“山月”写起,既点 明了时间“秋天”,又道破了地点“蜀地”。半轮秋月,使人联想到青山 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入”、“流”两个动词的连用,极为生 动地点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变成了 动的图景,暗示观赏者顺流而下,秋夜行船的情景,手法绝妙。
注 平羌江,即今青衣江。诗人所写的是月夜行舟所见的异地的两 幅画面。以视觉为线索,以“月亮”为媒介,把两个意象联在 一起。
【提示】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映入平羌 江的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诗句不仅绘出月映清江的美景, 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吐月,银 辉映水的夜景。[例]江流东去,涛声汩 汩。而江中的明月,似也在涛声中翩翩起 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 流”。我由是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据说, 这首诗就是在隐蒙山下这段青衣江上月 夜泛舟时所写下的。(张敏芳《月色溶溶 隐蒙山》)
【全诗】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半轮即半圆的月亮。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野火初烟细, 新月半轮空。”②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 江。③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属嘉州犍为县(见《舆地纪胜》)。④君一 指峨眉山的明月,一说是峨眉山的友人,诗中山月兼为友情的象征。渝州即今之重庆 市。
【鉴赏】这是一首思念故土友人的诗。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由峨眉到渝州,写 下此诗。首句写景秋夜气爽,山月扬辉。夜空、半月、青山组合成一幅剪影,显得多么 宁静、和谐、优美。并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和出发的地点。次句写景月影沉江,随水静 流。这是一幅静谧的月映清江的图画,又暗点顺流乘舟之事,可知意境空灵。三、四句 写沿途行程,表达了思念故人的无限情思。此诗写沿途佳境,从峨眉至平羌,由平羌到 清溪,经清溪下渝州,过渝州向三峡,都有“峨眉山月”这一美景相伴。真是景美情深,笔 力劲健,对故土和故人的那种浓烈的感情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极富气势。这是他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开始。此诗将“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使诗境优 美,诗情深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唐绝句中仅见,乃古今之绝唱也。
【赏析】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 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
首联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 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 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 “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 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 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为三峡。
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 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 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 “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 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 《峨眉山月 歌》 ,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 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 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 入中京》说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 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 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 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 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 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 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 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 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 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 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 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 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 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 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