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iù yuè èr shí qī rì àng hú lóu zuì sh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hēi yún fān mò èi zhē shān,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àn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古诗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