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动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足语和同位语八种。
1古代汉语
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表达方式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句子成分位置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还有两种固定结构“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如“其斯之谓与”。“此(是)之谓……”,意思是“说这个是……”。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直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 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4.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按下不表。
5.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按下不表。
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的省略
(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一分句的主语而省。
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
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 )俱去。
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1.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火大,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3.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类型有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4.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2现代汉语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 “什么”。
例如⑴(中国人民)定(志气)主(高)谓。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3.符号双行线 ═。
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 天 晚 上 ‖ 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 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
(2)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看。
3.符号单行线 _____。
4.谓语(predicate),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谓语通常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 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名词)
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动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中补短语作动语)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
4.凡能愿动词,如“3d字谜网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 瑰 花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 ,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3]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
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
少”(时间、地点、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
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主语 ‖ 谓语 定︱ 中
(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
主 语 ‖ 谓 语
定︱ 中 动 ︱ 宾
定 ︱ 中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现在 [已经]深秋了。
主语‖ 谓 语
状︱ 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主语 ‖ 谓 语
状 ︱ 中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 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主 ︱ 谓 主 ︱ 谓
中<补〉 中<补>
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3d字谜网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子分析示例
(全体)同学 [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
主 语 ‖ 谓 语
(定)︱中 [状]︱ 中
动 ︱ 宾
中〈补> (定)︱中 语气词
A 衣服 洗<干净>了。
|主||谓|
|述<补>|
B 坑 挖<浅>了。
|主 ||谓|
|述<补> |
C坑 挖<深>了。
|主||谓|
|述<补>|
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
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她[不]同意这样做。
(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
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意思相反;
第三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核心归结为问题”,意思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