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4、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7、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8、漠漠水田飞白鹭(句子大全),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9、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10、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1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13、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1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0、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2、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2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2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人生长恨水长东。——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3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33、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3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二首》
35、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36、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37、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38、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4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4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4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4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4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卢纶《长安春望》
46、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7、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50、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5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2、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5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55、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56、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57、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58、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59、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6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陈与义《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