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典故】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九地》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背水一战
【同韵词】刻雾裁风、孤苦零丁、鼻塌唇青、星行电征、极武穷兵、彻底澄清、改俗迁风、抵掌谈兵、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鸡犬不惊、......
【年代】古代
【英语】to confront a person ith the danger of death and he ill fight to live
【语文同步】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罗贯中《失街亭》高中四册·课文·7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成语示例】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成语例句】
◎ 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 艺术家和戏剧家中虽然也不乏善于在商海中的弄潮之人,但总体上说,他们的确比其它行业的人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急迫客观条件;更少背水一战的魄力;拿来不出放不下身架、放下架子的勇气;没有练就出摸爬滚打、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地在商海中闯荡的能力。
◎ 在田耕大声疾呼,决心背水一战,力促华钢“置之死地而后生”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