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郊,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君臣的一座祠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祠内保留了大量的楹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流连吟赏,触引情思,汲取教益。说到武侯祠的楹联,笔者认为清人赵藩(1851年—1927年)撰写那副楹联则更有名气,此联可谓创作手法别具一格,联语内涵深刻,得到了治世名联的美誉。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由清末四川盐茶使赵藩撰写。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为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作者联想丰富,文采非凡,全联在歌颂诸葛亮文韬武略的,恰到好处地提出了对治世的深思。上联从“能攻心”入手,描述了攻心所产生的效果,阐述了自古兵家用兵最根本的目的,即“非好战”。下联从“不审势”起笔,阐明了不论政策的宽与严,不审时度势的后果,深刻提出了后来治蜀者要深思的告诫。
这副楹联之所以成为治世名联,笔者以为其可贵之处有三
选材独到,此为其一。古往今来,前往成都武侯祠游览拜谒、吟诗撰联可谓不计其数,目前悬挂在祠内的名联就有近50副。可是作者为什么不选用“桃园结义”和“三顾茅芦”的典故,不选用《出师表》和“白帝城托孤”的题材,而是另辟蹊径,选用了诸葛亮善于攻心谋略的题材?这就充分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珍惜生命,热爱和平的情怀。
见解独特,此为其二。上联仅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廖廖数字,阐述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兵法之道。,用“从古知兵非好战”七字,高度了从古至今立兵用兵的真正目的,即“非好战”,是为了和平。
告诫独钟,此为其三。通观历代楹联大都是立志警世,修身养性,或述事探密,描象揭本,或歌功颂德,寄情怀于山水之间等等。而此联仅用“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八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治世真理,即不论制定什么谋略、政策,都要审时度势,都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否则“宽”与“严”都会失误。紧接着作者发自内心提出了忠告“后来治蜀要深思”。行笔至此,使笔者笃信毛主席提出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内涵。毛主席十分欣赏武侯祠这副名联,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他曾告诫一位将到四川主持工作的同志说,到了成都,要去武侯祠品赏这副楹联。因而此联流传全国,也为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