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又叫什么

1、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

2、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

这种叫法是“三伏天”,叫“头伏,二伏,三伏”,故称之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以中原为地理标志,是中原地区一年一度最为“炎热”的季节和“极端天气”,故有“冷不过,热不过三伏”之说,也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

“三伏天”,属于自然生态科学范畴。三伏天的“入伏”,即“头伏”,是在“”节气之后的第十天前后计算,立秋之前有“两伏”,秋后有一伏,合称“三伏”。由此可见,最热的天气,自然是“二伏”了。

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头两日气温极高,的保健重点在于防中暑。此时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勿做剧烈运动,保证午睡。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且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

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是体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小儿中暑,则应立即送院抢救。

中伏防湿邪

伏天“湿热交加”,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进入,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食物是祛暑湿的好帮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熬粥,或者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均于祛湿有效。

末伏防上火

是立秋后,“秋老虎”正凶时。虽然暑热天已经结束,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可小视,应注意预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要特别注意补水,以免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

由于热扰心神,在注意防暑降温的,还应有意识避开不良情绪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