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南北方不同的习俗讲究

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北方过小年时,祭灶吃糖瓜、贴灶神画像、剪窗花、大扫除、放鞭炮、吃饺子、吃火烧样样少不了,而南方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家家户户吃年糕,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海南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对于海南人来说,年未过正月十五,是不算结束的;元宵节这天如果你在文昌某个乡下过节,如果你晚上在谁家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的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实,这是当地流传多年的元宵习俗“偷青”。他们采摘萝卜、黄瓜、青菜等一些新鲜的蔬菜,即使被菜园主人遇到了,也绝不会挨骂。有些菜地的主人还会帮你采摘分量更大的蔬菜以分给年轻人,还有一些会唱歌的主人还会送你祝福的文昌歌谣“小姐姐,摘棵葱,保你聪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劳又快活;小弟弟,来拿菜,愿你明朝发大财。青年将采摘的菜带回家,意味着新的一年中好运常有,万事顺意。”

小年的历史渊源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小年“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