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这才知道,何晏皮肤白嫩并不是涂粉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这里说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古人又习惯于在炎炎夏日里吃上一碗热汤面呢?从南朝学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古称恶月,而六月也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不乏科学道理。由于新粮营养丰富,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食,吃后发汗,可以达到驱病效果。

而伏天除了吃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各种卤或者汤头,不仅刺激食欲,还能去除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不过此炒面非彼炒面,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

而最初头伏吃饺子,只是因为过去物资匮乏,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在这个家家有粮的时刻,每家每户也就都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正好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自古以来,饺子也自然成为首选。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头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容易胃口不好,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也3d字谜网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