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为什么有两个中伏

按照我国传统的推算法,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由于有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这两种情况,于是出现了有的年份有2个的情况。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夏季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

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中伏的习俗

中伏又叫做二伏,中伏是暑天最热之时,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

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

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