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天

什么是三伏天出现在小暑立秋之间,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是、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三伏天起源于什么时候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

初伏

初伏也称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称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也称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