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耳鸮(Asio otus)是鸮形目的一种,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就是鸮形目鸟类的统称。大多数鸮形目的鸟都是夜间捕食白天睡觉,也有少数种类会在白天活动。猫头鹰基本都有圆而扁平的面盘(面盘周围有时有明显羽毛界限),大而圆的眼睛长在面部的同一侧,再加上头顶的一对竖起来的“耳朵”(有些种类没有明显的“耳朵”)。猫头鹰的种类之间差异极大,最轻的猫头鹰仅有几十克重,而最重的猫头鹰可重达四公斤多。
长耳鸮捕食雀形目小鸟(欧金翅 Carduelis chloris)
长耳鸮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中国各地,它们在东北繁殖,冬季则集群越冬于华北到华南,其中华北地区城市中有古树的公园更是吸引了很多长耳鸮。例如北京天坛,由于古柏树众多,每年冬季都有很多长耳鸮在此栖息觅食。可惜由于城市灭鼠及愈加严重的人为干扰,天坛越冬的长耳鸮已经从上世纪末的上百只,骤降到最近几年的数只,甚至仅有1~2只。但愿这些凶猛而又脆弱的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会就此消失在城市化建设的洪流中。
在睡觉的长耳鸮
长耳鸮在夜间捕食,白天一般在睡觉。平常在放松状态下它全身羽毛蓬松,看起来胖乎乎的;而一旦受到惊扰,则会在睁大眼睛的收起全身羽毛,明显“变瘦”(即应激反应,具体解释见文末扩展阅读第一个)。如果持续受到干扰,它就会被惊飞。
受到惊吓的长耳鸮
长耳鸮头顶的一对儿“耳朵”叫“耳羽簇”,是两束明显高于周围羽毛的特殊羽毛,并非真正的耳朵所在。耳羽簇的结构便于收集声波,有助于长耳鸮在微弱光线的条件下寻找食物。,长耳鸮面盘的形态和羽毛也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长耳鸮的主要食物为鼠类、小型鸟类及蝙蝠等,抓到猎物后一般直接吞下,然后将不能消化的毛皮、骨骼等物混成一团吐出,称为“唾余”或“食团”。研究唾余的成分,可以粗略地估计长耳鸮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