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餐桌物种日历:南苜蓿

苜蓿属的植物都是很好的牧草,紫花苜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种,因为蛋白质含量高,牲口吃了能长肉。我当年的工作是调查云南省野生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地点是滇西北迪庆州的澜沧江和金沙江河谷。那是我第一次高原野外工作,在回忆里是一趟充满奇幻感觉的旅程,比如说从炎热的干旱河谷里抬起头来,看到云隙中的卡瓦格博。滇藏线我后来走了很多次,但初次的感触没有复现过。当地的紫花苜蓿来历成谜,由于分布区跟其他地域有高山大河隔离,所以一定是人带去的。德钦维西等县曾经是传教士的活动区域,离采样点不远的茨中就有著名的天主教堂,所以有个猜测是传教士带来了苜蓿,这个观点还被我写进了毕业论文。不过后来我阅历渐丰,在西部从北到南的若干条干旱河谷里都发现过野生的紫花苜蓿,而且这一路的各种少数民族对它的称呼发音都类似“木粟”,说明它更可能是沿着茶马古道从关中和蜀地传播过来的。

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把紫花苜蓿和南苜蓿搞混了。他先说了苜蓿由张骞带回,接着却又说“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老则黑色”,这是南苜蓿的特征。这两种苜蓿都能做蔬菜吃,北方主主要吃紫花苜蓿,陶弘景说,“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过了两千年,南苜蓿已然成了江南人餐桌上的恩物。要是听说这东西本来是饲料,魔都群众一定跟你急眼,人都不够吃还拿来喂牛,侬阿是寻我开心?

南苜蓿看上去颇有些扎手的果荚。

大包邮区人民对蔬菜的时令非常敏感,什么时候吃什么菜几乎成了定例。草头过去只有一年中很短的时间上市,如今有了温室大棚,整年都能吃到了,有人就抱怨味道不如从前——要我说这就是矫情。草头虽然荤素皆宜,但在草头圈子里不免沦为猪直肠的配角,还是生煸草头最能体现它的本味。也不难做,清油宜多,大火快炒,略洒薄盐,临起锅喷一大勺白酒——用勺子就可以,不是让你用嘴喷!忘了是哪位美食家写过,过去讲究的饭馆厨子,会计算灶台到不同餐桌的距离来控制生煸草头的火候,以保证上桌时口感一致。对这种做作的馆子我只想说,去吃的时候叫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