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县谷冈河上登仙桥楹联

登仙桥横卧在江西省乐安县谷冈河上,始建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原名红门桥,造型独特,与一般桥梁不同,从头至尾砌成一座庙宇,重檐翘角,红墙蓝瓦,画栋雕梁。每当山雾弥漫,于朦胧中宛若琼楼玉宇,人从桥上过,似觉来到嫦娥月宫,圣母仙境。据说,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书生葛长根,化名“白玉蟾”,怀才不遇,云游四方,临此桥,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遂借宿庙中,与僧为伴,夏夜赏景,诗兴大发,唱七绝一首,中有“红桥仰卧似登仙”句,僧觉得意境甚佳,遂将红门桥改名为“登仙桥”。1912年,乐安出现特大水灾,登仙桥毁于山洪。十年后,当地群众捐资重建,移址于原桥下游1里处,建成一座单孔石桥,长 19,宽6,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桥两边的通道分别有十一、十三个台阶,桥上建有“将军庙”一座。

193322731,周恩来、朱德亲自指挥中央主力红军在登仙桥一带,采取声东击西和大兵团伏击的战略战术,歼灭了敌军5259两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我军战史上大兵团伏击的范例。

 

联曰置身玉宇琼楼,粉底蓝衫登仙境;

      抬眼银盘金镜,红光紫气绕佛门。

 

联语写桥景。上联从高处写桥庙。首句写桥上建筑,如同“玉宇琼楼”,好似天上宫阙,言共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次句写登临感受。“粉底蓝衫”是书生的打份,指南宋书生白玉蟾。在游此桥吟出“似登仙”的佳句,将此桥化成人间仙境和盘托出。下联从低处写桥孔。首句将桥孔比成“银盘金镜”,言其明亮浑圆,光彩夺目。次句写桥孔景色,那桥孔周围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片“红光紫气”,而桥孔却似一座高在佛门,言佛门庄严,超凡脱俗。联语用“置身”与“抬眼”相对,如同亲目所睹,亲身经历,倍感亲切。上联嵌“登仙”,下联嵌“红门”,点出新旧桥名,自然顺当。联语以色彩形容词相对,将庙桥妆点得分外妖娆。

 

联曰骑白鹤、跨青牛,恩泽遍施,得道桥头人人乐;

      挂彩虹、悬玉带,凡人普渡,登仙玉宇步步安。

 

联语写美丽的传说。上联写琼楼及道人。一、二两句说明来了一位骑鹤跨牛的道长,第三句言这位道长对世间受苦受难的人普济阳光雨露,末句言受了点化的人都得道成佛,无比欢乐。反映人们有一个过上美满生活的愿望。下联写玉宇登仙。一、二句言这位道长在河边架起一座彩虹,玉带做桥梁。第三句言一水相隔的老百姓都渡过桥去。末句言这些百姓一步步安全到达桥头玉宇,都成了仙。反映人们3d字谜网希望在河上架起一座能够到达彼岸的桥梁。上下联联尾巧嵌“乐”、“安”二字,点出地名,下联又嵌“登仙”二字,点出桥名。

 

联曰诡计出一头,魔爪伸三路,耀武扬威,岭下进攻张虎口;

      良谋有俩位,大捷赢四回,出奇制胜,桥边伏击断狼腰。

 

联语写桥头大捷。上联写敌人进攻。“头”指一个头头,即指蒋介石,“三路”即从三个方面向我进攻。“耀武扬威”指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架势。“张虎口”比喻三路进攻,妄图一口吞并,是“耀武扬威”的具体体现。下联写红军伏击。“俩位”指周恩来和朱德。“四次”指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出奇制胜”是指出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之意料之外,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伏击,从而取得胜利。“断狼腰”比喻将敌军拦腰斩断,这是“出奇制胜”进行“伏击”的战果。上联写敌,下联写我,一斥一歌,盛赞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