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爷庙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五爷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
2、五爷庙也叫万佛阁。面积不大,占地只有两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四座,它们是五爷庙、万佛阁也叫万佛殿、文殊殿和古戏台。就因为有了五爷庙,这里成了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之一。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也习惯把万佛阁叫做五爷庙。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唯一能在佛经中明确记载的就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净土。五台山分五峰,东南西北中。对应五部文殊
东台——聪明文殊——四臂圣妙吉祥文殊
南台——智慧文殊——白文殊
西台——狮子文殊——狮吼文殊/语狮子文殊
北台——无垢文殊——黑文殊
中台——孺童文殊——黄文殊
其又化身五位龙王守护五台,行云布雨,滋润群生。在五位龙王中属龙五爷最为灵验,自救驾康熙帝后,赐予半幅鸾驾,在民间名声大噪。
最初,隋朝时期,五爷在北台顶供奉,人们朝拜,都得远道爬上北台顶。台顶千年积雪、道路险峻、气候恶劣,朝拜十分艰辛。直到现在,北台顶上,还保存一座祭祀五爷的黑龙祠,祠旁波光粼粼的黑龙池,就是它的家。
到了清代,为方便祭祀,人们便在万佛阁内,修建了这座龙王殿,并把五爷请到此处,又经民国扩建,形成现在格局。这座殿里面,主供两尊五爷像后面一尊,是1979年的木制像,前面一尊,是1996年的铜铸像 。
2017年,老住持常青师父退位,由林虎师父接替,并开始大型拆换、装修、彩绘。
这样就有了如今五爷殿的格局,因为大殿不对外开放,一般人很难一窥究竟;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大殿内都供了谁。
正中间不肖分说自然是我们的主角龙五爷广济龙王。五爷位于北台按五行属水为黑色,故最初五爷为黑面。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传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或云,五爷皈依文殊菩萨后,通过修持佛法而变为温和慈悲。
本人不以为然,五爷变成金脸应该与皇封有关。因为有类似案例,如金脸的关公和金脸的妈祖。这些特色的金身都是代表皇权的认可。金脸关公只在关林庙出现,金脸的妈祖只在朝廷敕建的庙出现。
▲关林庙大殿供奉的关公
在大殿内五爷左手边依次供奉龙母、南台龙王、西台龙王。如何分辨是哪个方位的龙王呢?如果你了解五行属性就一目了然,南方属火为赤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华夏以左为尊,故将长者龙母供在五爷左边。
五爷右手边依次供奉河伯、中台龙王、东台龙王。五行中央属土为黄色,东方属木为青色,然后与所供龙王脸色对照就知道是哪位龙王。
之前网传五爷父亲为河伯,应该是谬解了五爷殿所供金身,以为有龙母想旁边就是龙父——河伯。如果河伯是龙父那就应该位居五爷左边,不可能在右边。再则殿内龙王皆戴梁冠穿朝服,而河伯只戴紫金冠穿常服。
再来聊聊神明手持像令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此物叫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
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
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
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人们常常把圭与笏混淆,有些级别较低的神明会手持笏。道士在做道场时也会手持笏上表神明。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大殿西单壁画上描绘的是河伯与龙子朝礼龙母图。下边描绘得是五爷护驾,从北台迎请他的金身来万佛阁供奉的故事。
东单壁画描绘得是五龙王与河伯外出行云布雨。
到此五台山五爷庙大殿内情况就跟大家介绍完了,如果您有更详细的资料,欢迎在留言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