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图像显示火星半球火山遭碰撞“破相

  欧洲航天局精美的火星表面薄雾覆盖火山图像显示,火星北半球在历史上曾遭受陨星碰撞而“破相”。
  这些陨星碰撞发生于火星火山活动停止之后,碰撞喷射的物质堆积在什拉纽尼斯火山和乌拉尼欧斯火山侧翼低势区域。欧洲航天局最新公布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图像中呈现出永久性和暂时性特征。
  图像数据资料是2004年11月25日和2006年6月22日火星快车探测器三次轨道飞行中拍摄获取的,科学家并未期望观测这两个死火山能出现外观上的变化,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到冰云漂过什拉纽尼斯火山顶部。
  据悉,什拉纽尼斯火山底部直径为128公里,火山峰高度为5.44公里,其火山顶是一个直径25公里的大型破火山口(caldera);什拉纽尼斯火山以北60公里处是乌拉尼欧斯火山,该火山略小一些,底部直径为62公里,高度4.5公里。
  什拉纽尼斯火山侧翼相对陡峭,并被一些凹坑风化侵蚀形成诸多切面。这表明该区域存在着火山喷发,沉积着诸如灰尘层的柔软、易侵蚀物质。在这两个火山区域存在最大、最深的凹坑直径为3.5公里,深度为300米,它位于两个火山之间一个细长状的碰撞陨坑中,并形成壮观的扇状沉积层。
  虽然扇状沉积层的来源仍倍受科学争议,但科学家猜测它可能形成于熔岩通道管物质被火山融化冰帽向下冲洗过程中。什拉纽尼斯火山顶部的破火山口是一个顶部陨坑,呈扁平平滑状,可能在火星早期大气层浓密时期蓄有湖泊。
  这种可能存在的湖泊是火山活动融化底冰形成的,而底冰形成于水分渗入火星表面和顶部“土壤层”与下方岩石层之间的冷冻层。两个火山区域的凹坑是由陨星碰撞形成的,两个火山之间一个叫做“拉赫”的细长陨坑长35公里,宽18公里。,位于乌拉尼欧斯火山以西的一个较小陨坑直径为12.8公里。这些碰撞陨坑均形成于火山活动停止之后,覆盖在火山喷射物质形成的较低侧翼区域,陨星碰撞形成的迹象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