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
从1983年转基因烟草的问世,到1996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的商业化种植,基因工程为多个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和担忧,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品对当代人类健康的现时影响和它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反对者举出“伊尔玛科娃试验”、“普兹泰实验”等等。而支持者则指出,这些试验都存在严重瑕疵,不为主流科学界所接受。转基因种子都经过了严格安全实验,中短期可以肯定无害,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也有的学者这样认为很多国家种植、食用转基因食品已很普遍。但转基因食品毕竟未经过代际实验,长期食用是否危害健康还是个未知数。
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常规育成的品种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虽然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从理论上讲,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所有的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核酸,所以不管是水稻原有的,还是后期人为转入的,在进入人的消化道后都会被消化掉,而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更不会直接整合到人体的基因中。而且现在的转基因都是指基因修饰,也就只是在原有功能上做的修饰,增强或是减弱其功能,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功能,而其所谓的‘新蛋白’还是与原有的蛋白功能一样,其安全性在理论上与原有蛋白一致。如果修饰过大,即有可能改变了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则是一回事了。这就类似于整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修饰或改变,而人体的本质特征或基本构造仍旧不变,并不会完全变成一个陌生的人。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允许六种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种植——棉花、矮牵牛、番茄、柿子椒、杨树和木瓜,现只有抗虫棉在大规模种植。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9月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生物化学家艾伯茨专访时明确表示“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35亿美元的转基因重大项目,刺激商业化应用。2009年11月,我国农业部给“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以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发放了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认为农业转基因技术“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并打算在从2012年开始的“十二五”新的五年计划中,再分拨150万美元用于风险评估及公众参与。但即使现在是安全的,仍然要严格执行转基因作物研发、分子验证、田间种植的安全操作规定,毕竟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还没有经过较长历史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