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研究称人类的笑中竟藏有奥秘

核心提示资料
资料
你是否发现“咯咯地笑”和“吃吃地笑”具有不同含义?美国科学家研究人类的笑时发现了一些奥秘。他们将笑分为两种单纯表达喜悦的笑和传达社交信息的笑。
科学家还发现,通常自闭症患儿不习惯表达后者。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人类笑容的内涵。
追根溯源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笑或许先于语言几百万年出现。
美国伊萨卡学院心理学家威廉?胡登科是此次“笑”研究的带头人。他8日接受美国趣味科学网站采访时说,笑充当了人类用来协调集体行动和确立等级制度的早期沟通‘工具’。
婴儿通常在会讲话之前先会笑,“我们认为婴儿天生会用笑来与看护者‘互动’,”他说。
科学家研究发现,与独处时相比,有他人在场时人会多笑30次。这佐证了笑具有社交属性。
尽管人们习惯将笑声与幽默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大部分笑不是对趣事的回应,这些笑可能仅仅用来表达认可、沟通和喜悦。
“人们‘笑’是为给社交车轮涂上润滑油,”胡登科说。
两种类型
研究人员认为,笑主要分为发出声音的和不发出声音的两类。
胡登科说“理解‘有声笑’和‘无声笑’在功能上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研究,但我们能给出的最好假设是,‘无声笑’更多用来协调社交活动,‘有声笑’则更多与内在积极状态有关。”
发出声音的笑(以捧腹大笑最为典型)通常是由声带自然产生;那些没有声音的笑则往往是一种有意识的表达。当人们出于社交目的,如想让谈话变轻松或结交朋友时,会“故意”用喘气、咕噜和喷鼻息声音来“笑”。
对成年人而言,两种笑平分秋色;而小朋友们可能更多地让笑发出声音,因为他们尚未学会怎样有意去“笑”。
令人惊讶的是,胡登科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自闭症儿童几乎不会“无声笑”。他们找来一些8至10岁儿童在实验室玩耍,故意做一些引发孩子们笑的事,如让积木城堡倒塌、弄爆气球等。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小组和正常儿童笑的次数没有差别,只是前者98%的笑会发出声音,而正常儿童两种笑都会。
医疗用途
研究成果除表明两种笑具有不同目的性,还有助于科学家为自闭症患儿设计更完善方案帮助他们克服社会障碍。
“我们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地笑,”胡登科说,“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具备可以帮助他们促进人际关系的奇妙技能。”
调查显示,事实上多数人更喜欢“有声的笑”。由于人类怀疑的天性,与负载着社交信息的笑相比,人们总是更乐于回应他人自发的笑。而自闭症儿童恰恰有着受大家欢迎的“笑”。
胡登科说“我们至少了解到,他们(自闭症儿童)发出的笑声人们喜欢听。这是一个有力的开端,孩子们可以运用天然具备的‘情感技能’来参与社会交往,而不需要我们再教授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