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天气陡变,雪霰骤降。宋太祖召其弟赵光义入大内,屏退太监、宫女,酌酒对饮。远远的只见烛影下,光义时或离席,有所谦让退避的样子。饮罢,漏鼓三更,殿外积雪数寸。太祖手持柱斧击地上之雪,对光义说“好做,好做!”便解带就寝,鼻息如雷。这晚太宗留宿大内。到了次辰五更,太祖暴死(宋代文莹野史笔记《续湘山野录》)。
此情节即为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宋太祖暴死之后,其弟赵光义宋太宗登基。宋太祖是如何死的?宋太宗有没有使手段谋杀兄长?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其中的细节都是语焉不详,没有定论,“斧声烛影”的真相永远封存在历史的暗箱中,成为一个谜。历代史家对这一疑案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太宗即位并不存在篡弑之事;另一派认为,宋太宗继位耍了阴谋,做了手脚。
笔者是赞成“阴谋论”的。从历代王朝围绕皇位争夺的血雨腥风来看,太宗即位用了阴谋是显而易见的。而根据一般的常情常理,也可判断“阴谋论”的成立一是皇权的世袭制。封建皇权制度自确立之日起,就是一种自私的世袭罔替制,一般是父亡子继,且是嫡长子继承制。历史上有少数王朝也有过“兄终弟及”的,但那是做兄长的没有后代或后代没有继承能力。此时宋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完全有资格、有能力继承帝位。皇权的自私本质不会到宋太祖手中就改变,宋太祖肯定是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即位的。帝位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弟弟,可能性很少。其二,即使宋太祖真的想“禅位”给弟弟,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这种禅让既可以为自己在当时和历史上留下如尧舜一样让贤的美名,又可以避免皇室内部因争位而导致的刀光剑影,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用不着搞神神秘秘的烛影斧声那一套。
其三,从宋太祖死后宋的言行可推知太宗即位的不正常。据《资治通鉴后编》卷八记载宋知太祖暴亡,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德芳(太祖之子)而不召光义(太宗),可知太祖没有遗诏确定光义就是皇位继承者;而王继恩竟然违背皇后旨意不召德芳而召光义,且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人有矣”,说明光义与王继恩早有篡位的预谋;当召来的是光义时,宋皇后大惊失色,顾虑自家母子性命不保(吾母子之命,尽托于官家)。如果光义是正常继位的话,宋皇后是不会惊讶也不必担忧身家性命的。
其四,宋太宗为人一贯心狠手辣、行状卑鄙龌龊。有史料说明太宗精于鸩毒之道《烬余录》《国史旧闻》中说已投降的后蜀王孟昶、吴越王钱俶因其而暴卒;《默记》《见只编》中说南唐后主李煜被他在酒里下牵机药而毒死。,宋太祖的死因可以根据宋太宗的“特长”加以推测在酒里做手脚毒杀了宋太祖。宋太宗即位之后为排除异己,对宋太祖的后人斩草除根979年,赵德昭被迫自杀;981年,23岁的赵德芳突然夭折;984年,赵廷美忧郁而死。
到今天,烛影斧声的谜底如何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其一、专制政治是一种暗箱政治,这个暗箱阴暗的程度决定于人心阴暗的程度。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不择手段,所有的亲情伦理都都让位于权力斗争,其残忍程度可以穷尽人的想象力。对此,史学家冷成金在其《读史有学问》一书中有一段精辟论述“世界上有两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宫廷。妓院在社会的最下层,唯钱是图,连皮肉都出卖了,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连灵魂都不要了,还有什么道德信义可讲?”可以说,封建政治史就是一部无所不用其极的暗箱史、阴谋史,许多东西都是见不得人的。
其二、无论怎么遮掩事实的真相,都是徒劳的。时间是一张巨大的筛子,许多东西会因种种原因而漏掉,但某些事实真相就算史无明载,人们也可以凭严密的逻辑推理贴近事实的真相。
其三、官修史书,尤其是后来的胜利者为前朝书写的史书,不可全信。为了统治的需要,官修史书总要屏蔽掉一些东西。凡有利于统治的,就大张旗鼓地记载下来,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曲意逢迎;凡不利于统治的,就悄无声息地掩盖下来,成为历史暗箱中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