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早年间曾辗转于各路诸侯之手,后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在它存世的千余年间,是统治者权力合法性的象征,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为历代野心家必争之物。
和氏璧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据载,春秋年间,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掘地三尺,得到一块璞玉(尚未雕琢之玉)。守法公民卞和挖到至宝之后,老老实实地把璞玉上交给国家。时任国家元首的楚厉王将此璞玉交由《鉴宝》栏目组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表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头。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卞和因欺君之罪被斩去左足。卞和仍然坚信这是一块宝玉,等到楚武王即位后,又信心满满的跑去献宝。国王虽已不是那个国王,专家却还是那群专家,一番折腾之后,卞和又“顺理成章”被斩去右足。许多年过去了,楚武王驾鹤西去,新任国王楚文王上台。秋意渐浓,年岁渐长,卞和悲从中来,于是抱着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直到哭出血泪。此事被当做传到了楚文王的耳中,楚文王命人切开这块石头,果得宝玉,后经大师雕刻成了一块玉璧,为了褒奖卞和三献美玉的精神,便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成了楚国的镇国之宝。
楚威王时期,相国昭阳在四处征伐中立有赫赫战功,楚威王觉得昭阳功高,无以为赏,便将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时天下诸侯皆欲一睹宝玉而后快,昭阳手中握有奇货,自然要炫耀一番。事实证明炫富的没几个有好结果,昭阳这一炫就把和氏璧给炫没了,四处搜寻无果后,便诬称落魄不堪的张仪窃取了宝玉,捉贼拿赃,张仪身上并没有和氏璧的下落,昭阳气愤不过却又无可奈何,打了张仪几百鞭子后,便放了他。
几十年后,和氏璧突然在赵国出现。赵惠文王朝中一个叫缪贤的太监以五百金买下了和氏璧。赵惠文王听到消息后,缪贤很识相的把和氏璧上交给国家。失传已久的和氏璧突然在赵国出现,自然轰动一时,天下无数双眼睛狠狠地盯着赵国这个地方。已经强势崛起的秦昭王觊觎此璧,便写了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购买和氏璧。赵国弱小,不敢独撄秦国锋芒,只得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洽谈买卖事宜。蔺相如见秦昭王想空手套白狼,心生一计,让和氏璧完整的回到了赵国。此乃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
六十多年后,即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幽王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最终落入秦王嬴政手中。嬴政攻灭六国之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自称始皇帝,期望皇权能千世万世传承不息。为昭告天下,表明秦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让玉工篆刻在和氏璧上。就这样,和氏璧华丽丽地成为了传国玉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具权威的国之重器,谁拥有传国玺,谁的政权就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谁就是天下正朔。
前219年,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失而复得,成为一桩千古悬案。
秦朝二世而亡,传国玺辗转落入刘邦手中。后来刘邦击败项羽,成为天下之主,传国玺自然的成为汉室政权的象征,代代相传。自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王莽篡汉改新。当时汉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派弟弟去向太后索要传国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所幸妇道人家力道不大,传国宝玺只被摔缺了一角,王莽令人用黄金镶补,传国玺还是难免留下瑕痕。
王莽被赤眉军所败后,带着传国玺躲在渐台,却被商人杜吴所杀。杜吴并不认识传国玺,只拿走了传国玺上的绶带。公宾就(公宾是复姓)见到绶带后,问明来历,就跑到渐台取走了传国玺,割下王莽首级,一并交给了王宪。王宪手捧传国玺,坐着天子的銮舆,有称帝的打算。好景不长,李松攻入长安,斩杀王宪,把传国玺献给了绿林军拥立的汉更始帝刘玄。刘玄很快就被赤眉军所败,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盆子手中,没多久,刘盆子被光武帝刘秀所败,被迫投降,传国玺辗转多人之手,最终落入刘秀手中。
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被杀后,少帝回宫,其他六枚玺印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董卓作乱,群雄讨伐董卓,董卓失败,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不久,孙坚阵亡,传国玺被袁术抢去,袁术据此称帝。袁术败亡后,传国玺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至此,传国玺落入曹操手上,并经曹魏政权流入司马氏之手。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前赵皇帝刘渊(匈奴人)部将王弥攻入洛阳,俘虏晋怀帝,获传国玺。前赵昭武帝刘聪(刘渊四子)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传国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胡嵩宁可被杀,也不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传国玺落入刘曜(前赵末帝)手中。
后来,石勒攻灭刘曜,玺归石勒。石勒增刻“天命石氏”四字,传至石鉴,汉将冉闵杀了石鉴,自立为帝,玺归冉闵。
公元352年,东晋濮阳太守戴施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传国玺,送归东晋。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
自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后,传国玺辗转宋齐梁陈四朝,终归于隋。隋亦二世而亡,玺归宇文化及所有,后宇文氏兵败被杀,隋炀帝的萧氏携玺北遁漠北突厥。唐初并无传国玺,李世民只好命玉工山寨了几方玺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大破突厥。同年,萧携玺返归中原,成了李世民嫔妃,传国玺至此归于李唐。
两百多年后,历史翻到五代十国这一段,朱温灭唐,玺归后梁。十多年后,后唐建立,玺归后唐。又过了十多年,石敬瑭引契丹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玺自焚,传国玺从此不知所踪。
传国玺自发现至五代年间失传,作为天下正朔的象征存世一千六百多年,此后不知所踪,宝玺去向亦成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