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永济市,在老的黄河蒲津渡口,如今偶尔还能看到传统的渡船。坐在船上,撑船人会给你讲在当地流传着的神奇故事。700年前,黄河蒲津渡口曾经有一座巨型浮桥,一眼望去就像长虹在天,蛟龙戏水。桥的两岸共还有8头大铁牛,令神低头,河水听话。后来,由于黄河水的肆孽,浮桥和铁牛都不见了踪影。美丽的传说流传了几百年,真的有浮桥和铁牛吗?
1988年初,黄河东岸边上出现了一个人,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风雨交加,他都在滩涂上不停地探查着,常常被摔得满身伤痕也在所不惜,鞋子更是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这位不辞辛苦的人是谁呢?原来,他是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的原馆长樊旺林。樊馆长是一个和传说较真的人,他发誓一定要找到传说中的黄河浮桥和铁牛。
,要想找到传说中的铁牛和浮桥谈何容易,黄河岸边的滩涂茫茫无边,几个月下来,岸边只留下了樊旺林自己的脚印,铁牛和浮桥毫不见踪影。
人们开始嘲笑樊旺林异想天开,甚至戏称他是一个较真的疯子。疲惫的樊旺林坐在滩涂上,可他就是不信邪,他相信浮桥和铁牛肯定存在。
其实,樊旺林的执著并不是没有道理。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朝开元十二年,古人曾在蒲津关铸造了8头牛,每头牛旁有一个牵牛的人,牛下有山,皆为铁。
走访
传说中浮桥和铁牛的原在地,就是现在的永济市,樊旺林眼望着滔滔黄河水,忽然,他开窍了如果有浮桥那也是木头的,经过千百年河水的冲刷也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可是桥边的8尊大铁牛总不会腐烂,也不会被水冲走吧。那么,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艄公就是最好的见证,一定有人见过铁牛。
樊旺林开始了他的第二个步骤――民间走访。
樊旺林一次次来到黄河岸边,走街串巷,四处寻访。一提起铁牛,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津津乐道,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有人说,铁牛是镇妖的,原来河中常有妖怪作祟,铁牛降服了水妖,才保得一方平安;也有人说,铁牛是上天派来的神牛,来无踪去无影。说归说,可是谁也没有见过铁牛。樊旺林寻访了上百人,竟没有一个人见过铁牛,这让樊旺林不禁有些失望。
可是,樊旺林并没灰心放弃,他想,这黄河水力量巨大,也许把铁牛冲的移动了位置。樊旺林决定继续往西走。这一天,樊旺林来到一个小渔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小时候有一天在割草,看到一只拉盐的船在黄河上行走,忽然,船开始不断下沉,在大家的抢救之下,船上的人才得救,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是船撞到了铁牛的犄角,破了一个大窟窿,才进水下沉的;还有的老人说,小时候在黄河边玩耍,看到过铁牛的犄角,有时被河沙埋住,有时又被水冲刷着露了出来。听到老人的说法,樊旺林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真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们的说法与古书上的记载不谋而合。第二天,樊旺林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寻访结果上报给当时的永济县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周密研究,决定组成勘探小组,进行实地勘探,寻找铁牛……
1988年春,当时的永济县文物部门和樊旺林一起,组织上百名工人开始探查铁牛。在黄河东岸,蒲州西门外,上百名工人手持探杆以打孔的方式寻找着,一个多月过去了,可铁牛还是没有踪影。
加大力度勘察
樊旺林并不灰心,他决定增加探查密度,以每平方米4个探孔的密度寻找起来。就这样,半年时间打了4000多个孔,依然没有收获,樊旺林和工人们已经筋疲力尽。难道老人们的说法也只是捕风捉影吗?
就在人们几乎绝望的时刻,奇迹出现了。这一天,天空阴雨霏霏,忽然,探杆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碰上硬东西了!”工人们高兴地喊起来樊馆长,看见铁了!樊旺林跑了过去,看到几个探杆头上都沾满了铁硝,大家抑制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进一步探测,果然是铁牛!就在这块地下的十几米处。
历时一年多坚持不懈的勘查终于有了结果,民间美丽的传说就要得到证实了,樊旺林百感交集,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开始挖掘——国宝出土
1989年春,正式的挖掘开始了,当时的永济县派了一位副县长亲自担任指挥,调集水利、工程部门技术人员配合挖掘工作。1989年7月31日中午,第一尊铁人从泥沙中逐渐显露出来,阳光下,刚出土的铁人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盛世的风采。
几天后,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又有四尊铁牛、三尊铁人等铁器展现出神奇的身姿。发掘出土的四尊铁牛个个威风凛凛,牛的犄角警惕地前伸着,牛的眼睛炯炯有神,牛的身体作匍匐状,神态似怒非怒,像是随时要跃起耕耘,又像是牢牢地盘踞在大地之上,神武而威猛。铁牛的外表润墨黝黑,肤泽晶莹,敦厚可爱。人们望着它,耳边仿佛响起了铁牛“哞哞”的吼声,交织在九曲黄河的波涛声中,一泄千里……
四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的铁人,衣着神态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铁山、铁柱等许多铁器,共计约350吨重,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铁器群。
民间说铁牛是镇水的,也有人说是降妖的。可是您看,铁牛、铁人、铁山、铁柱、铁锁链,一下子出土了这么多的铁器,它们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出土的四尊铁牛个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威风凛凛。铁牛的身长从3米到3.3米不等,身高从1.5米到1.66米不等。一号铁牛为牡牛,也称公牛,重约55吨,是四尊牛中体重较轻的;二号铁牛黄毛黑嘴,强健有力,重55吨;三号铁牛为犍牛,即阉割过的公牛,重75吨;四号铁牛是小牛犊,但它却是最重的,达78吨。
在每个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的铁人。铁人栩栩如生,身高1.9米左右,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一号铁人体健个高,鼻翼较大,头戴小帽,身着衣袍,是维吾尔族人;二号铁人昂首挺胸,头戴束帽,体格彪悍,为蒙古人;三号铁人梳着小辫,盘于头部,为藏族人;四号铁人为汉人,曲肱双手握拳,头戴相公帽,他的衣服最有趣,大翻领的设计很像现在的西服,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件西服,比欧洲的西服还要早千余年。
这四尊铁人铸造于唐朝开元年间,四个不同民族的铁人放在一起,展示了大唐盛世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景象。
在民间,有人说,铁牛、铁人是镇水的,有人说是降妖的,其实,它们不但有精美的艺术价值,还有着更加实用的功能,这就是浮桥的桥头地锚。
您瞧,每尊铁牛的牛尾下都有一根粗大的铁轴,是用来拴铁索的。
铁牛分别铸于长方形铁板之上。每块铁板下都有6根大铁柱,向前斜插,入地下有10多尺深,非常坚固。在四个鼎立的铁牛之间,有横向排列的两座铁山,意为像山一样牢不可摧,其作用是帮助铁牛、铁人增加地锚的重量。
在铁牛后面,竖立着七根高3米、直径0.4米的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是用来拴船的桩子。古人讲究天地阴阳,牛代表地,七星柱依照北斗七星布局所铸,代表天。第一个铁柱代表北斗七星,第二个代表金牛星,其余五个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星。
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伫立于古代蒲津的渡口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据专家介绍,作为浮桥地锚的铁牛,河东有四尊,就是现在看到的,河西也会有四尊,应该在黄河对面360米左右的地方,深埋在地面以下十几米处。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这座横跨黄河、连通东西两岸的铁索木船浮桥,就如同今天的高速公路,车马相随、彻夜不息,也正是两岸的铁牛作为坚固的桥头地锚,才使得唐代的浮桥能够稳如泰山。
说到这,我们知道了这铁牛的用途原来是作为桥梁的桥头地锚,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桥头地锚铸造成牛的形态呢?
牛,几千年前就进入华夏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牛是人类的劳动伙伴,它力大无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不仅如此,古人讲究阴阳互补,五行相克。《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山西临汾也叫卧牛城,城墙里就埋有一尊镇水铁牛;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卧着一只青铜牛,憨态十足;四川都江堰也刻有三头牛,为的都是“石犀镇水”,“犀”就是牛。
相比之下,黄河岸边出土的这四尊铁牛从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上都是最让人瞩目的。不过,铸造这样千万斤的铁牛,相当不容易。专家介绍,铁牛应该是在现场铸造的,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黄河岸边,上千人往来穿梭,喧嚣一片。有紫袍玉带的官员现场督办,有打着赤膊的工匠挥汗劳作,炉火熊熊映红半边天空,人声嘈杂压倒黄河涛声,700多个日日夜夜,空气在汗水中沸腾,在铁水中燃烧,铸造铁牛的蒲津渡工场,成了一个人头攒动的大舞台。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虽然国富民强,但全国也不过年产一千多吨铁,蒲津桥用铁就占了五分之四,这简直难以想像。
黄河铁牛从厚重的历史中脱土而出,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的出土震惊了中外的桥梁和考古界,,人们的高兴劲儿还没过,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出现了,由于临近黄河,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导致出土后的铁牛等铁器群腐蚀严重,锈迹斑斑,该如何保护铁牛呢?
中国国家文物局对此十分重视,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蒲津渡遗址文物重点保护工程”,研究铁牛的防腐技术。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铁牛的防腐技术难关终于突破。保护工程分二部分进行,第一步,把铁牛及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提升了12.2米;第二步,对铁牛进行科学防腐处理。2004年6月,经过防腐蚀处理的铁牛也恢复了刚出土时的原貌,展示出大唐盛世的雄姿。
如今,山西蒲州古城西门外100米处,已经建成一座“蒲津渡遗址文物博物馆”。博物馆绿荫掩映,正中央高3米是一座490平方米青白色石板铺就的平台,4尊唐铁牛及铁器群坐落在平台之上,游人可以登上高台,亲手触摸这些1300年前的唐代古文物。
黄河铁牛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它见证着大唐盛世国富民丰的繁华;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桥梁史、水利史和雕塑史上的奇迹。
后 记
让国宝铁牛重见天日的樊旺林竟是我的北京图阳山胡同6号院的邻居加发小李志华的丈夫。她1966年下乡插队到了山西永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