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疆域辽阔,驿传运输发达。元代时的驿站,蒙古语叫站赤(jamuci),“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汉文的“站”,藏文的jam或vjam均系蒙古语jam的音译(汉文典籍中初音译为“蘸”),即汉语的“驿”之义。故而驿传在元代汉文文献中,也称驿站,由此产生了“驿站”的称呼。元代邮驿可上溯到蒙古国创始人成吉思汗时期。在世祖忽必烈之前,察合台汗已修好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的驻幕地阿力麻里附近之虎牙思的驿道。大规模的邮驿设置则开始于忽必烈时期。公元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271年设燕京为大都,建国号为元。
,在耶律楚材的主政下,颁布《站赤条划》,并以此为依据,统一蒙古站赤及汉地邮驿制度;适应统治中心的转移,规划以大都为中心的邮驿系统;建立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称雄一时的元代邮驿,沟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驿传站点星罗棋布,朝令夕至。元代驿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与交通工具外,平时也兼于运送贡品、行李等少量货物,战时还承担军需给养的运输任务。驿站系统于交通枢纽处还设有车站,专门运输金银、宝物、贡品等贵重急需的物资。驿传运输参照宋制,除以马匹递送为主体的驿站网外,还有一套以步递为主体的急递铺网,专门传送官方文书。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元朝驿站制度
驿站制度是元帝国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窝阔台即位,下令在全境遍建驿站。《史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几种版本各有不同。俄译本作“从契丹国到该城(按指和林),除伯颜(BAYAN)站以外,还设有一些站,被称为‘纳邻站’(唧нарин-ям)。每隔五程就[有]一站,共37站。在每一驿程上,置一千户,以守卫那些站。他建立制度,让每天有五百辆载 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方到达该处[哈剌和林];把[它们]储于仓中,以便取用。为[运送)谷物和酒建造了[一种)庞大的车,每辆车要用八头牛运送。”在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元时辟有从和林至上都的驿路三条帖里干道(temgen,蒙语意为车),全程57站。木怜道(monn,意为马),计38站。纳怜道(narln,意为小),计24站。《史集》所记的bayan(意为富)或tayan,殊难索解。又每站置军保护,或作千户、或作万户,《世界征服者史》则谓“每两土绵(即万户)供应一所驿站。”亦俱难置信。据张德辉所记越扼胡岭(野狐岭),始人蒙古草地,“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大都至上都间有村,“大食人称此村为Chula或赛典赤之驿站Saiyid Ajill's jam"iam"。这对张德辉的各以主者命名之说,是一个旁证。
至于汉地建驿,似在窝阔台即位之元年与草原地区皆进行。其年十一月,“敕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这明显地是针对汉地农耕百姓而发布的。站赤的主要任务是供应来往使臣的生活所需与交通工具,运送进纳的颜色丝线、酒食米粟、缎匹、鹰隼等御用诸物。管领者为乞里合台。乙未(1235年)籍民,军、站皆与民户分别立籍。从这以后,驿站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忽必烈即位后,用佛家奴策进一步发展了驿站制度,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制度。任霍木海总管诸路驿。至元二年(1265年),颁行了《立站赤条例》,大修诸地驰道。灭亡南宋之初,即在江南差拨站户,设立驿站。至元十七年,诏江淮诸路设置水站。四周少数民族边远之区,也先后通辟驿道。“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沿海有海站。辽东行省自哈里宾(今哈尔滨)以北,至于混同江口的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则以犬曳小车行冰上,称作狗站。故“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据《元史》所载,腹里计陆站175处,水站21处,牛站2处。河南行省陆站106处,水站90处。辽阳行省陆站105处。
商代的邮驿发展
从夏朝到商朝,信息传递发展得很快。甲骨文里常有信息往来的记载。比如,商代名王武丁的王妃妇好是著名女将,常带兵出征,武丁不放心,往往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这个“信”,既是信息的意思,也就是问有无信使到来。据文献和考古材料推断,商朝的道路交通网络比夏朝大大扩展。《诗经·商颂》曾称赞规模宏大的商朝都城“商城翼翼,四方之极”,意为整齐壮观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据发掘,商都城内城外,大道纵横交错,有宽广大道11条,四通八达,其中有整齐石板铺的专供车马行驶的“马道”,可以直登城墙之上。根据甲骨文提供的材料,商王都通往各地的道路,有几条主要干线一条通往徐淮地区,一条通往湖南、江西,另两条一达西边的渭水流域,一达西北陕北甘肃一带。这几条称为“王道”的通路,既宽广,又平坦,道路笔直,十分便利于车马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