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魏延死亡之谜

谁谋杀了魏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使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出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赤壁之战以后,蜀汉的先主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发动了进攻两川的战争。

  谁谋杀了魏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使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出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赤壁之战以后,蜀汉的先主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发动了进攻两川的战争。

  蜀汉名将魏延在刘备和诸葛亮的手下,忠心耿耿。东讨西杀,多次担任先锋的要职。进川不久既被委任为汉中太守。可见刘备是十分信任魏延的。

  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征战一生的晚年,被自己的战友谋杀了。

  笔者喜读《三国演义》每读至此,都被深深震撼,不免掩卷叹息。魏延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对刘备的忠诚和蜀汉大业的挚着也是有目共睹的。魏延为了刘备拼杀一生,到了晚年为什么自己甚至连累儿子都被谋杀了呢?

  提起这一点和诸葛亮的人才观分不开,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在三国时期都是杰出的。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化身。从《三国演义》的字里行间,仍不难看出,诸葛亮在用人上比曹操、孙权和刘备都略逊一筹。

  三国之战,是人才大战。关羽、张飞死后,蜀中人才匮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窘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刘备死后,诸葛亮重用马谡`姜维`扬仪。也就是说,重用自己的亲信,有才能的自己人。而对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魏延等人则缺乏热情。

  失街亭,斩马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魏延在祁山之战的初期,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作战计划,他建议诸葛亮放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一贯战法。采用绕出子午谷,出斜谷,两面奇袭长安的计划。

  客观的说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计划。如果采用了这个计划,也许三国的格局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诸葛亮拒绝了,他为什么会拒绝这个计划呢?魏延的军事计划和诸葛亮固有的军事思想有冲突。他不愿意冒险,他不相信魏延,他抑制魏延,就可以给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更多的机会。

  诸葛亮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将自己的事业交给自己的学生马谡、杨仪、姜维等人,才是重要的大事。而此时的魏延,论资格、论能力,都在马谡、姜维之上。能否将权利和平移交才是诸葛亮考虑的大事。

  ,魏延和所有有才华的人一样,有一个通病,就是骄傲。魏延不能继承诸葛亮的事业,魏延的才华也就成为了诸葛亮为马谡、姜维等人扫清接班的障碍。

  魏延是个将才,决不是帅才。仅仅为此而株杀魏延,也说不过去。

  诸葛亮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交给魏延的助手马岱一个锦囊妙计,如果魏延谋反,由马岱谋杀魏延。

  诸葛亮死后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长史扬仪。病死五丈原。扬仪假传诸葛亮的遗命,不通知魏延就指挥军队撤退,结束了祁山之战。将魏延的部队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之下。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号称蜀汉四杰的蒋宛和费纬,蒋宛是刘备早就要杀掉的人,在诸葛亮的一再保荐下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诸葛亮死后将自己的主要权利交给了他们。费纬在诸葛亮临终前往来穿梭,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特别是魏延和扬仪的死都和费纬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已经有别人的论述,我就不多说了。

  魏延认为扬仪的撤退是在葬送蜀汉大业。急忙调动军队堵截扬仪撤退的大队人马,迫使扬仪掉过头来继续祁山之战。扬仪和魏延交替上表刘禅,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结果马岱按照诸葛亮的生前布置,谋杀了魏延。

  完成统一大业是诸葛亮的毕生事业,魏延要继续这个事业而被谋杀了,这既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

  事后证明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扬仪却因谋反言论被费纬告发,而流放关押、上吊致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临死之前秘密地制定了谋杀魏延的计划?我根据三国演义做推测有以下几点考虑

  1、魏延当年在刘表手下时,仅仅是一个普通地青年军官,而诸葛亮当时在刘表治下也只是一个青年农民,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相距甚远、经济地位更是悬殊,而且诸葛亮虽然是刘表的亲戚却始终都没有在刘表那里取得任何公职。诸葛亮后来做了蜀汉的丞相,魏延恰恰投在了刘备的帐下,为诸葛亮所节制。地位的反差变化使两个人的关系微妙起来。何况魏延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个性十分骄傲,对诸葛亮农民似的谨小慎微和出身自然看不起。

  2、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上几次拒绝过魏延的正确建议,使得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不睦。比如在讨伐孟获的战役中,诸葛亮突然宣布刚刚来投军,没有任何资质的关羽之子关索担任先锋的职务。而将一直担任先锋的赵云和魏延弃置不用。即没有将魏延免职,也没有宣布别的任命。

  3、这一弃置不用直接导致了赵云和魏延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而擅自出兵,虽然打了一个胜仗,开了一个危险的先河。

  统帅千军万马的诸葛亮对此肯定是耿耿于怀。

  4、诸葛亮的左右马谡、扬仪、姜维等人和魏延的关系十分紧张。他们的职务、资格和能力都在魏延之下。魏延自然十分骄傲。他们肯定对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5、《三国演义》中魏延多次在背后发牢骚,发泄对诸葛亮军事路线的不满,诸葛亮心知肚明。只是怜惜魏延出众的军事才干,诸葛亮才没有对魏延有过任何处分。后来诸葛亮出祁山时将打了败仗的大将陈式杀掉就有警告魏延的意思。

  6、蜀汉领导集团内部的不团结,互相倾轧攻讦早已有之。起先是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其后是诸葛亮与庞统的龃鼯,庞统就是为了和诸葛亮争功才急于进兵落凤坡而被乱箭射死的。种种事例我们以后再讲。

  魏延是刘备的亲信,对诸葛亮的不满由来已久。而诸葛亮对魏延早就存有了杀机。他料定了自己死后魏延必有取而代之的野心,魏延肯定会修正自己制定的军事路线。所以杀掉魏延是必然的选择。

  而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里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即时论必当代以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里明确说魏延是被怨杀的,是内讧造成的悲剧。而且所有的人都认为魏延必当代以亮。

  当时只有魏延是有资格,有能力,有可能,继承诸葛亮的职务。《三国志》里还说诸葛亮死后,虑其无人能制。诸葛亮有此担心也是可能的。一个武将拥有巨大的军权和势力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要考虑抑制和约束的。

  我们同样在《三国志》《魏书》里看到裴松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死前将魏延招来,托以后事。将指挥军队的大权交给了魏延。魏延走出机关大楼。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扬仪抢先发难,魏延被扬仪以谋反的罪名杀死。

  摘录“诸葛亮病,谓魏延云‘我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扬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战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