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90后大厂员工许璐被领导告知其被裁员的消息,仅3天,许璐就从一名大厂员工,变成了无业人员。许璐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而她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怕父母担心。”当照进现实,假装上班不再只是中年人的专属;当有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假装上班,背后不只是无奈,还有对自我实现的渴求。(8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该话题一出,就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过“假装上班”的经历,“天天图书馆里打卡吹空调”,有的甚至假装上班超过一年。明明是“家里蹲”的无业者,却总是声称自己是“三点一线”的“打工人”。那么,是什么让失业的他们“撒谎”呢?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就业的紧张局势和经济环境促成“假装上班”的客观条件,而他者期待与个人内心的交织则是其心理层面遭受巨大压力的原因。
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是假装上班的客观环境。就业话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尤其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年轻人就业承压突出,是万千热爱,更是一职难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毕业人数创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表示,从5月份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虽然从总体来看,二季度我国就业形势呈现改善趋势,青年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来自家人的期待,是求职者假装上班心理层面的主要因素。在失业的阶段,“怕父母担心”“担心父母不理解”“父母不支持”“怕让父母丢面子”……种种原因都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对于子女工作的关心和询问,是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而对于子女来说,父母过度的关心,使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就业层面的压力,还要承担父母过度担忧的情绪,这无疑是给他们增添了许多负担。
,来自周围人的社会期待也是一个原因。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并接受来自社会中的“他者审视”。“他者审视”有利于社会规则的规范。,当过度在意这种“审视”,往往会影响自己正确的决定。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别人认为“体面”或者“多金”的工作,对于大家口中“没出息”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潜意识中认同他们将“没工作”与“没出息”画等号。由此看来,社会中的“他者期待”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现行压在求职者身上的就业“大山”,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门槛,也不仅仅是经济环境、就业环境,更需要看到他们身上来自“他者期待”的精神压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于求职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并联合其亲属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对于求职者来说,及时地调整心态,面对困难,不做“摆烂人”,要做“孤勇者”,用行动来增强实力、转化动力、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