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的话题触发家暴议题后,当事男子突然跳出来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真实情况是他酒后撞到扶手导致轻微骨折(三根肋骨),此前发布的仅供娱乐。实际上,因为他爱骑摩托车载女友兜风,所以女友拍他的腰是提醒他注意交通安全,本意是为展示两人关系亲密。
按道理说,当事男子澄清完,这事儿也就该“翻篇”了,可吊诡的是,舆论指责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为严酷。要知道在当事男子澄清前,舆论指向是“女性家暴男性不可小视”。毕竟平日里谈论家暴多是女性控诉男性,好不容易逮着个“女性家暴男性”的例子,人们自然也是按捺不住,以至于根本不会在乎真相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叙事中的真相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去理解叙事本身。就生活叙事来讲,虽然用常识判断可以过滤掉很多“虚假的叙事”,对于“酒后撞到扶手导致轻微骨折(三根肋骨)”这种事情,如果当事男子不特别说明,并且抛出的叙事指向是“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那么舆论层面理解成“家暴”也就不足为奇,因为生活叙事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
这使得在沸腾的舆论图景下,常识判断更像是个特定的话术。简言之,人们再怎么强调自己的判断是基于常识,可实际上还是难免滑向“偏狭判断”(情绪、喜好、立场等主观因素)。我们也很清楚,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地阐述出真相的所有样貌,对于下结论来讲,如果想谨慎些是可以办到的。
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当前的舆论图景中,想象出的真相比真相重要,预设下的结局比结局重要。这使得事件发酵开后,当事人就很难再去把握走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要让舆论当裁判员,而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舆论能量被滥用。
平心而论,即便“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真要是细看过当事男子发布的视频,是可以判断出他“秀恩爱”的意图。但为何很多人会跑偏,就在于他(她)们的代入感总是强于审视感。
赫克托·麦克唐纳说“将因果关系和变化结合在一起,你就获得了剧作家所说的“诱发事件,即变化过程开始的原因。”可事实上,多数因果关系都是人为阐释出的,并非是事理本身存在的。
就以“酒后撞到扶手导致轻微骨折(三根肋骨)”这种事情来讲,对于“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表述设定,当事男子的目的是为“秀恩爱”,舆论层面却觉得是“女友家暴男友”。虽然舆论层面可能只是“借题发挥”,但却可能对当事人产生坏影响。
只是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女友拍男友的腰就能导致骨折,而且还是在摩托车运行过程中,那么事后男友应该不会毫无顾忌地发布。就此而言我们会发现,很多议题的产生其实更多是基于想象力,而非是既定事件的延伸产物。
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忽略是个很自然的策略。我们不会在社交媒体上贴出有损形象的照片,除非另有所图。甚至我们会看到,人们时常通过忽略来隐藏重要真相和歪曲事实。以“酒后撞到扶手导致轻微骨折(三根肋骨)”最终被剪辑合成为“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的操作来看,更像是当前舆论图景的隐喻。
如社交媒体上“小作文”的操作,人们明知道没有被证实的事情不该下结论,还没等到当事人回应,就已经亮出“行刑刀”。我们也清楚,就算当事人回应了也依然没什么好的效果。这使得“小作文”已经成为公认的“美人刀”。
同样的道理,既然人们已经从“男子被大力女朋友锤断三根肋骨”中读出“女友家暴男友”的逻辑,那么当事人想通过“酒后撞到扶手导致轻微骨折(三根肋骨)”,就会被认为是“掩盖操作”,即便质疑本身显得很没谱儿。
伏尔泰说过“一些真相既不适用于所有人,也不适用于所有时代。”于此我们在看待名流的私域风波时应该保持克制,看待跟自己非亲非故的寻常人的私域纠葛时也应该尽量沉默。
这里强调的克制和沉默并非是不能评说,而是指尽量以事理为核心去言说。并且在牵涉价值观念时,尽可能地保持多元的接纳态度,也就是可以不认可,没必要走向“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境地。
因为即便是在流量为王的后真相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尽可能地让事实先于情绪,让报道多于故事。只有如此,我们在面对纷杂的信息流里时,才有可能跳出舒适区看到更大的世界“世间总不同,自己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