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不光来得比以往早一些,还是“加长版”7月12日至7月21日为“”,7月22日至8月10日为“”,8月11日至8月20日为“”,加起来有40天之多。
,是按农历计算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出伏。头伏和末伏长度固定,均为10天。
但中伏长度却是由“”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当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对应出现“普通版”三伏和40天的“加长版”三伏。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前些天,凉爽的“”让很多人觉得过了一个“假夏天”,但其实并非如此。
为啥三伏期间是全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呢
夏季白天比黑夜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在酷热的天气中,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多喝水补充水分。所以说,三伏天窝在空调房里吃西瓜,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现代人有种种科技手段帮助降温,没空调没电扇,古代人的三伏天是不是很难熬?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古代生活节奏比较慢,时间上相对自由,一般可以做到避开高温时间外出,纳凉的方法也挺多。
比如因地制宜建造房屋。以北京而言,一般的四合院里,房子大多都是“人字顶”,下面再吊个顶棚,这就变成了一个“隔离带”,热气有个过渡,不会直接进到屋子里。
房子还讲究“前出廊后出厦”,天热时每到中午,先把廊子上的帘子放下来,再放下门上的帘子,双层隔热,屋里自然清爽,还不影响通风。
然后,在屋里放上两个大铜盆,里头搁上冰块,冰块上冰镇着应季的瓜果梨桃,丝丝凉气伴着水果的清香,十分惬意。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度过三伏天都不能一味贪凉,否则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阳气,更易伤身。所以,适当喝些热水、热茶,该出汗就出汗,才是三伏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