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王朝》的人都知道,朱国治在叛乱的时候,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让别人八抬大轿抬着他去质问吴三桂为什么反叛清廷,感觉这人很有正气感。其实历史上的朱国治是一个酷吏,而且他品行也不好,江南三大案(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都有他参与。
朱国治,字平寰,辽东抚顺人,隶属清朝汉军正黄旗。顺治四年(1647年)被选为贡生,贡生出来后被封为固安知县,一直被提拔到卿,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任命为江苏巡抚。顺治十八年,清朝对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是还要严厉的催科,地主豪绅必须交齐所有苛捐杂税,要不然就会被处罚。由于清朝刚建立不久,这些地主豪绅依托明朝以前的降官拖欠钱税,造成拖欠税务的额差在几十万。当时朱国治是江宁巡抚,他上书给皇上无论是谁只要是拖欠了税款,不管是探花,进士,举人一律革除功名。当时有个探花叫叶方靍的,他只欠了一钱,也被革除了功名。所以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当时受到牵连的有1.3万人,江南的大部分名人都在其内,致使江南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直到三藩发生叛乱,清廷为了得到江南的支持,才重新用了部分人才。
哭庙案也是发生在顺治十八年,是吴县的秀才们对县令任维初的不满,而组织的一次地方性请愿活动,秀才们没有造反能力,就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哭,发泄他们的怨恨和恼骚。可是他们的运气又不好,哭庙的时候正好遇到顺治帝驾崩。他们要是哭在顺治帝驾崩之后还好说,但他们偏偏哭在顺治帝死之前。这个朱国治就抓住了这点大做文章,其实他是为了包庇县令任维初的。朱国治下令逮捕了秀才众人,其中包括金圣叹和丁子伟等名人,金圣叹是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这样在七月十三日,在南京三山街被处斩,这次被处斩的共有18人。哭庙原本是苏州一代的习俗,就是在祖师爷孔圣人面前哭诉,以召集民众向官府申告,一般官府都会不敢小视而往往会采纳,结果他们撞在了朱国治手里了。
通海案也是朱国治审结的,起因是金坛县令任体坤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然后又诬陷蔡默.于厚.周生等十名儒生及其他仇人,罗列出38人的黑名单,又诬告金坛富商于元凯。江南按察使姚延著按着“不欲于无事中生事,更不欲以灭门事发于起,恐株连不已”,就仅判处了知县任体坤一人。王重和袁大受又是同任体坤一起的,他俩觉得不甘心,所以他俩买通了京城的御史蛟,后来马腾蛟因贪污案被先处死了。朱国治不经查实,将这些人全部以通海罪逮捕入狱。朱国治原本就是给酷吏,曾说过“欲行杀戮以示威”。清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庚申(1661年8月7日),金坛县判定通海罪犯有冯征远,王明试李铭常等65人在江宁执行死刑。
江南三大案可以说都是朱国治审理的,而且三大案挨着的时间很近,都是朱国治任江苏巡抚时发生的,你可想而知江南百姓对朱国治是恨之入骨。他在任江苏巡抚的时候,搜刮了很多钱财,人称“朱白地”。他先是以人们抗交粮为由,制造了奏销案,后有罗织罪名杀害苏州名士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江南三大案中,经过他手处死的人有120多人,还有很多下狱的。后来他看到江南快待不下去了,就上书请旨回家丁忧去了,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被革职为民。在康熙十年(1671年),被康熙帝委派去任云南巡抚,加封为太子太保兼少保,算是升官了。康熙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就是派朱国治去盯住吴三桂,要不然不会给你升官。在他任云南巡抚期间,一样克扣军粮,还导致叛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造反,想要收买朱国治,被他言辞拒绝了。原本他在云南任巡抚期间克扣军粮就引起了公愤,他死后被将士们分而食之,尸骨都没有留下一点。至于他杀没有杀他孩子就无从参考了。
纵观朱国治的一生,真是应验了那一句话“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绕过谁。”朱国治还算是保住了名节,《》记载,吴三桂反叛之处胁迫朱国治,按察使李兴元,知府高显辰一同反清,当时朱国治就破口大骂吴三桂为无信小人,先是反叛,而后又反叛清朝。吴三桂,就拿了朱国治祭旗。被平定后,清朝将朱国治列入了“忠义”死难臣子行列,并加以褒扬优恤。民国的《清史稿》甚至将他列入了“忠义传”中。朱国治主要是在江南地区做了太多坏事,而且还杀了很多名人和地主豪绅。但他还是有眼光的,因为他坚信吴三桂反叛不会成功的,要不然以他贪婪的性格,在当时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反叛,还保住了名声,也算是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