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制陶术有两大进步。一是窑的结构和封窑技术,前一阶段的窑膛小,封闭不严,窑温低,烧出的陶器含有大量氧化铁,是红色,所以叫彩陶。

  这时火膛加深,增加了支火道和窑算的孔,使陶胚受热均匀。火口比以前缩小,提高了窑温,又掌握了严密封窑的技术,使陶胚里的铁元素能充分还原,烧出的陶器变成灰色或黑色,质地坚硬细密,称为黑陶。二是制作陶胚使用了快轮。用快轮修整陶胚,使器形更周正,厚薄均匀,器壁变薄,有的精制品其薄如蛋壳,制陶工业的量和质都提高了,男子也成了制陶业的主力。

  陶器的形制也有了大的发展,不仅原先的器形有了变化,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形制,如駅(音演)、、盉(音不)、簋(音轨)形器,高脚杯等。工作者还发现过一支白色陶,用高领土烧成,是陶瓷的前驱。窑温提高为铜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河北唐山大城的遗址和甘肃武成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等遗址,都发现了用红铜制作的小刀、锥、凿等工具和铜制装饰品。但红铜质地软,用途有限,不能排斥石器。不过,发明更高级的金属治炼技术,不会很久了。

  在仰韶文化时代,人们已经会捻制麻纱,用简单的织机织成粗麻布。这种麻布的经纬密度只有每平方公分十根。龙山文化时代,在浙江吴兴钱山发现细麻布和丝织物,丝织物有绢片和丝带。还有丝线,经鉴定是用家蚕丝制成的。在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黑上有猴纹。这样,我国江南的养蚕绿丝业就可以上潮到5000年前。在仰韶文化里,出土过少量的玉器,如玦、璜、管、珠等。河姆渡还出土过象牙雕刻。

  龙山文化时代,玉器已相当普遍。南京北阴阳营的基葬群出土了精美的玉石玛瑙制品边300件,有壁、璜、环、铲、管、珠等,邳县大墩子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有孔玉斧。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了大量半成品玉材。有的玉器很,刻有纹饰,非常精美。泰安大汶口进址则出土了雕刻精制的象牙制品,有的还镶嵌着绿松石。在的陶器上,发现了六个文字和占卜笔划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

  已故文学家唐兰先生认为这是六个文字,并且确定了它们的意义,很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形成的开始阶段,可情发现的数量太少了。在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里,已经发现过ト骨。龙山文化中,ト骨的发现就比较普追了。ト骨是用来占ト而使用过的鲁骨。把鲁骨整制以后放在火上烤灼,骨上就会出现为裂的纹,根据这纹来判断吉凶。这些ト骨大都是猪牛羊的肩胛骨。ト骨说明巫师之类的人物已经出现。

  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和仰部文化的相居室和葛比,有很大改进和变化。氏族村落的布局同过去基本一样,住房和窑穴交错地分布在一起,公共基地设在居住区附近。过去居住区中心那种大型房屋没有了。这时多数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大约是同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一夫一妻制有关。有的遗址出现双室相连的房屋。有一个双室房屋,内室的中部有椭圆形凹入地下的小灶,外室北墙有一个较大的壁炉,壁炉附近还有几个小窑穴。两室之间的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门开在外室的南边。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没有分居的父系大家族住宅。这一时期的落葬也充分显示了父系氏族公社制下的各种社会关系。成年男女合葬墓已相当普遍。如甘肃临夏秦魏家一处墓地,有合葬基24座,其中成人合葬墓16座,都是男在右方仰身直肢,女在左方侧身屈肢。妇女的社会地位下降,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形成。在大汶口墓葬中贫富分化现象已十分突出。

  有一个墓中有18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很贵重的器物,如玉器、象牙器;而另一些墓葬则一无所有。南京北阴阳营一座墓葬的玉璜、玉玦、玉管、玉坠等多达32件。在大汶口发现少数大型墓,墓坑很大,有木。可见主都是有特殊地位的贵族领抽人物。在许多墓葬里,以猪头随葬。多数只有一个猪头,最多的一个墓有14个猪头排成行,这说明家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在邯郸涧沟发现用废坑或废井埋人。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坑埋有10具骨骸,男女老少都有,排列无序。

  另一个废井发现有5层骸骨,也是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身首异处,陕西长安客省庄也有用废窑埋人的现象。这些人被排斥于公共墓地之外,可能是奴隶或战争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