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一语概括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地域辽阔。战国以来,由而的神话传说,被封建们奉为正统古史体系。国人从没怀疑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其真实性,直到西方崛起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欧洲教士,继而是东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起源提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外来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外学家因仰韶文化的彩陶与近东和欧洲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的假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古史界兴起了疑古思潮,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中华民族起源的问题更趋向复杂化。疑古学派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发起了挑战,怀疑三皇五帝和尧舜禹等故事记载的可信性。这种思想对廓清古史传说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古史研究的发展。但在具体问题上,往往“疑古”过头,极端的疑古者对传说时代的古史全盘否定,客观地迎合了中国文化外来说。
在“西来说”和史学疑古思潮主导了中国学术界之际,以傅斯年、李济等为代表的的开拓者,显示了清醒的头脑和开拓精神,对中国远古史以及如何研究中国古史提出了高人一筹的主张。正是他们的这些判断和认识,促使他们在中国东部地区迈出古史研究的新步伐。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武原河东岸的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李济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重新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这个黑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一书,于1934年很快编辑出版。李济在序言结尾中写道“所以我们决定以这篇报告集的首卷,希望能由此渐渐的上溯中国文化的原始,下释上周历史的形成。”
1949年以后,经过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山东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一千余处,经过发掘的遗址和墓地也达六十余处。
日照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尧王城,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该遗址发现于1934年,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青岛城阳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根据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教场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保存下来的高度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据考证,此时出现了人祭。
景阳冈遗址位于景阳冈村以西。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先生发现。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选点试掘。在遗址北部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1 个、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上层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兽骨遍布;耕土层下为汉代、商周文化层;最下层为龙山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多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发现一完整牛骨架,似为祭品,对古代家畜饲养的起源、驯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在配合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建设工程中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一批城址、房址、水井、墓葬和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铜器、石器和动物骨骼,再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生活和生产的画卷。